布拉格街頭的鐘聲還是那個調(diào)調(diào),但好像少了點什么。
開旅店的老板靠在門口抽煙,眼神有點空。以前這條路,烏泱泱的都是人,尤其咱們中國的旅行團,那叫一個熱鬧?,F(xiàn)在呢,冷清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。
另一頭,汽車廠里的工人,手上的活兒沒停,心里卻打了鼓。流水線嗡嗡作響,可大伙兒私下里都在傳,大訂單黃了,中國那邊不要了。
飯碗,好像一下子就懸了。
一個曾經(jīng)靠著精密工業(yè)和漂亮風景吃遍歐洲的國家,怎么就把自己折騰成了這個樣子?
這事兒,得從一張張真金白銀的訂單說起。
捷克有什么?斯柯達汽車,佩卓夫鋼琴。這些牌子,咱們中國人熟。以前合作得多好,大筆的單子飛過去,工廠開足馬力生產(chǎn)。捷克人賺到了錢,我們買到了好東西。
突然有一天,人家說,不跟你玩了。
幾千萬美元的鋼琴訂單,直接擱置。汽車產(chǎn)業(yè)鏈上更要命,多少零件廠等著中國的訂單吃飯。結(jié)果,沒了。
更絕的是那些已經(jīng)過來投資的中國公司,在汽車、機床領(lǐng)域投了六十多億美元,廠房都建好了,工人也招了。現(xiàn)在一看這架勢,寧可賠上一大筆違約金,也要卷鋪蓋走人。
生意場上,最怕的就是不確定性。今天你好我好,明天你突然翻臉,誰還敢跟你做買賣?
這么一折騰,捷克自己受不了了。一個叫莫拉維亞的工業(yè)區(qū),有報道說,可能要有一萬一千多個崗位就這么沒了。
一萬一千個崗位,背后就是一萬一千個家庭。
這筆賬,但凡會算數(shù)的人都明白,虧大了。
可為什么還要這么干?
錢不賺了,工人飯碗也不管了。圖啥呢?
答案,可能得去他們政壇里找。那兒正上演一出大戲,一出比一出“精彩”。
先是他們首都布拉格的市長,叫賀瑞普,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,跳出來單方面就把跟北京的友好城市關(guān)系給廢了,扭頭就跑去跟臺北“交朋友”。
這事兒還沒完。
他們的參議院議長,一個叫維斯特奇爾的老先生,更厲害。自家總統(tǒng)澤曼苦口婆心地勸,別去,去了會出事。他偏不聽,帶著浩浩蕩蕩89個人,非要去臺灣竄訪一圈。在人家地盤上,還用中文喊了句“我是臺灣人”,那叫一個得意。
這一下,把全球媒體的聚光燈都吸引過去了。
你以為這就到頭了?沒有。
新上來的總統(tǒng)彼得·帕威爾,更是語出驚人。公開對著媒體說的話,比美國人還沖,直接嚷嚷著要“保衛(wèi)臺灣”。
這話一出,連一些西方媒體都覺得,是不是有點太過了?
從市長,到議長,再到總統(tǒng),一級比一級高,動靜一次比一次大。歐洲有個立陶宛,之前跳得挺歡,跟捷克這一比,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
他們就像在參加一場比賽,看誰的姿態(tài)更“勇敢”,看誰的口號喊得更響亮。
可這些政客在臺上表演得激情四射,臺下的工人怎么辦?那些旅店老板的賬單誰來付?
沒人關(guān)心。
如果只是幾個政客為了博眼球作秀,那這事兒可能還沒那么糟。
可怕的是,這種瘋狂,正在從嘴上說的,變成白紙黑字寫下來的。
他們竟然直接動手修改了國家的《刑法》。
把共產(chǎn)主義,跟納粹主義,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,并排放在一起,統(tǒng)統(tǒng)劃為非法。誰要是宣傳,就得坐牢。
這已經(jīng)不是外交摩擦了,這是在國家法律的根子上,跟你劃清界限,把你釘在“邪惡”的柱子上。
歷史都不要了,意識形態(tài)的墻砌得比誰都高。
這種操作,才是最讓人后背發(fā)涼的。
它說明,那幫政客的表演不是心血來潮,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推著他們走,而且要把這條路走到黑。
什么力量?
你稍微一挖,就能發(fā)現(xiàn)捷克國內(nèi)藏著一個挺有意思的圈子。
一幫智庫,一幫學者,還有各種非政府組織。他們常年干一件事,就是生產(chǎn)各種報告和文章,主題基本就一個:中國很危險。
比如那個布拉格查理大學搞的“解析中國”項目,還有個叫“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”的機構(gòu)。名字聽著挺唬人,背后金主是誰呢?
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(NED)。
這個名字,咱們聽著可太熟了。
這些機構(gòu)拿著錢,自然要辦事。他們把“反共”和“反華”牢牢地綁在一起,制造出一種氛圍:你只要反對中國,你就是站在了“民主”和“自由”的一邊,你就是政治正確。
這些所謂的“研究成果”,被捷克的政客和媒體奉為圭臬,大肆引用。
一來二去,整個社會的腦子都被搞亂了。普通人天天聽這些,慢慢也覺得,好像中國就是個威脅,咱們?yōu)榱恕皟r值觀”,犧牲點經(jīng)濟利益是值得的。
思想的鋼印,就這么一點點刻上去了。
政客在前面沖鋒陷陣,后面有源源不斷的“理論彈藥”和“民意基礎(chǔ)”供應(yīng)。這盤棋,人家下得深著呢。
所以,這場大戲到底是從哪天開演的?
不是那個市長,也不是那個議長。
時間要倒回2018年。
那年12月,一個叫捷克國家網(wǎng)絡(luò)與信息安全局(NúKIB)的機構(gòu),突然跳出來,發(fā)布了一份官方警告。
點名說中國的華為和中興,設(shè)備有風險,威脅國家安全。
這是歐洲國家里,最早、最明確的一份官方指控。
話音剛落,捷克的稅務(wù)總局立馬就把華為踢出了網(wǎng)絡(luò)建設(shè)的招標。緊接著,一百六十多個關(guān)鍵部門都被要求,趕緊查查自己有沒有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“風險”。
這一槍,打得又早又響。
很多人當時沒看懂,以為就是個技術(shù)問題?,F(xiàn)在回過頭看,那哪里是技術(shù)問題,那根本就是一張“投名狀”。
向美國交上的投名狀。
從那一刻起,捷克就選好了隊,定好了方向。后面發(fā)生的一切,無論是5G領(lǐng)域的“脫鉤”,還是政客們花樣百出的挑釁,都不過是這條路上的一個個步驟而已。
他們甚至還有更大的野心。
2022年,捷克當上了歐盟輪值主席國。他們抓住這個機會,拼命在歐盟內(nèi)部游說,想把自己的這套“反華”模式,變成整個歐盟的統(tǒng)一行動。
開會,討論,渲染危機,勸大家趕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。
幸好,歐盟內(nèi)部像德國、法國這些大塊頭還算清醒,知道跟世界第二大經(jīng)濟體徹底翻臉是什么后果。捷克的算盤,才沒能完全打響。
但這份心思,已經(jīng)暴露無遺。
它已經(jīng)不滿足于當一個雙邊關(guān)系里的“刺頭”,它想當整個歐洲對抗中國的“旗手”。
當聚光燈散去,慷慨激昂的演講結(jié)束,政客們心滿意足地走下臺,收獲了他們想要的掌聲和關(guān)注。
可布拉格街頭凜冽的風,和工廠里沉重的嘆息,又有誰聽見了?
這份“勇敢”的賬單,終究還是得捷克老百姓自己來付。